最高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
2024年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4万余件,同比上升12%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记者闫晶晶)2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透露,检察机关构建以卫星遥感、快速检测、鉴定评估、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2024年,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4万余件,同比上升12%。
会议通报,检察机关针对线索发现难题,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公益诉讼模型273个;建成投用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500余个,实现地市级检察院全覆盖;配合司法部将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中不预先收费的鉴定机构增加至141家。
“公益诉讼案件涉及专门性问题多,公益损害事实认定、责任区分等具有很强专业性。”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刘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科学技术手段对公益诉讼办案的线索发现、证据获取与固定、精准提出诉讼请求等具有初始性、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检察机关以办案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牵引、协同共赢发展思路,在公益诉讼办案中深化各种技术应用,为公益诉讼办案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技术支撑保障。
据介绍,科学技术对公益诉讼各领域案件办理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专业性较强,取证难度高,在数据溯源与追踪、应用程序功能分析、网络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均需要专业技术的参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应用到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监督模型及环境损害、食品药品等理化检验鉴定技术,如利用定量遥感反演技术评估植被覆盖度、水体悬浮物浓度、富营养化程度和黑臭水体指数等。
记者了解到,最高检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开展合作,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办案370余件。
“科学技术手段能够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全流程提供有效支持。”刘喆表示,检察技术部门还可以发挥专门审查职能,对公益损害的恢复方案提出专业意见,使恢复方案更科学、更安全。